在中国之外,完整的光伏晶硅供应链仅存在于日本和马来西亚|照片来源:KUMAR SS

国际能源署(IEA)下调了对印度硅片和多晶硅制造能力的估计——如果没有这两个关键步骤,后向一体化将是一个挑战——阻碍了世界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市场实现自给自足的努力。

印度有限的硅片制造能力限制了其打造完整光伏晶硅供应链的努力——从多晶硅到组件,不包括框架、封装材料和玻璃等辅助部件。

该机构关于可再生能源(RE)的最新更新指出,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基本关税和政府支持项目的国内含量要求正在推动扩张。

印度已为 2023 年近 50 吉瓦 (GW) 的电池和组件产能、41 吉瓦的硅片产能和 24 吉瓦的多晶硅产量进行了 PLI 拨款。

自给自足

然而,虽然到2024年底实现了组件目标产能,但电池制造量仅达到20吉瓦,并且尚未投产晶圆或多晶硅设施。他指出,延误主要是由于技术、财务和竞争挑战造成的,特别是在上游领域。

IEA 表示:“因此,印度 2030 年的制造能力预估较去年的预测有所下调,硅片产能从 35 吉瓦下调至 15 吉瓦,多晶硅产能从 30 吉瓦下调至 15 吉瓦。”

另一方面,他补充道,由于产能增长快于预期、强劲的国内需求以及出口增加(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组件制造预测从 70 吉瓦上调至 125 吉瓦。

该机构预测,尽管持续延迟,但随着国内含量要求扩展到这一领域,电池制造预计也将超过之前的预测,到 2030 年达到 60 吉瓦(高于 50 吉瓦)。

一体化供应链

IEA强调,除中国以外,到2024年,完整的晶硅光伏供应链仅存在于日本(预计产能为1吉瓦)和马来西亚(7吉瓦)。

到 2030 年,该名单预计还将包括印度(15 吉瓦)和美国(5 吉瓦)。他补充说,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有限的晶圆制造能力仍然是主要瓶颈。

除马来西亚外,这些国家的国内供应链预计只能满足 2030 年部署需求的一小部分:日本约 13%,美国约 14%,印度略低于 30%。

因此,预计到2030年,只有中国和马来西亚能够实现晶体硅光伏板制造所有主要阶段的完全自给自足。

在印度,IEA 强调,2024 年至 2030 年间组件制造的快速扩张预计将导致该领域产能严重过剩。

“然而,硅片和多晶硅制造的有限进展可能会限制向后整合,这将导致到 2030 年全国整体自给率达到 30% 左右,”它补充道。

发布于 2025 年 10 月 10 日

来源连结